東西富豪行善大不同 | 上一篇 目錄 下一篇 |
日前與一位內地客戶出席秋季拍賣會,客戶投得心頭好,興高采烈,並透露打算捐贈該心頭好給博物館作展覽,非常有善心。閒聊間談及香港首富李嘉誠剛於10月底獲美國卡耐基基金會頒發卡耐基慈善獎,表揚他對慈善的貢獻。李氏是第一位華人獲此殊榮,內地不少商人富豪都視他為「偶像」,十分佩服他在慈善方面的貢獻。我認識的一些內地富豪亦有意仿效,卻有「人怕出名」的顧慮。 中國人行善傾向「低調」,一來怕被人誤會為沽名釣譽,二來自小受教育「施恩莫望報」,所以華人社會喜歡以匿名方式作捐獻。相反,外國富豪則不介意公開,著重以身作則所起的模範作用,例如蓋茨(Bill Gates)和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均將捐獻巨額財富的決定事先「張揚」,絕不怕被人批評過於高調或借機揚名。 行有餘力 VS 行盡全力 西方世界捐獻文化之盛行和成熟,既有宗教奉獻精神的支持(如基督教鼓勵十一奉獻),也跟他們強調個人、追求獨立的性格有關,因此西方上下兩代傳承財富的意欲往往不及亞洲人。中國人以家庭為核心,照顧家人是根深蒂固的倫理觀念,自然較傾向於為子女著想,留下個人財產。 國家和社會對慈善捐獻有沒有鼓勵機制也很重要。例如,美國政府對超過一定限額的遺產要徵收遺產稅,而慈善捐獻則有稅收減免優惠。在中國,依照內地的管理架構,要成立慈善基金會先要找到一個有官方背景的業務單位,跟她掛靠之後,很多工作都要通過審批的程序,而且一些慈善捐款不但沒有稅務優惠,還要繳納所得稅。 最近,內地民政部公布了《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(2011-2015年)》,肯定「網上捐贈」、「慈善消費」、「義拍」等創新的慈善募捐形式,還會加強完善慈善監督的法規,對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大有裨益。 捐獻作風漸跟外國接軌 |
|
文章刊登於《iMoney智富雜誌》2011年12月10日 | |
頁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