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谈打开话匣子 |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|
「上期提到在饮宴场合如何才能敬酒得宜,今期谈内地的社交文化,谈如何沟通。日前母公司在深圳举办了一场「青年精英财富论坛」,大会共邀请了20多位私人银行客户的子女出席,他们约20多至30多岁,大多海外留学归来,有些刚出来做事,有些刚接管家族生意,性格都很平易近人。 这五日四夜的活动,均为这些客户子女度身设计,包括「家族企业的上市之路」、「如何在家族事业中发挥第二代的作用」及「青年精英的社会责任」等讲题,让这些新一代「掌门人」,既可筹划未来如何接班家族企业,亦培养责任心、调节心态以延续企业生意。 除了论坛外,活动还加插一些高品质的生活体验,例如艺术品欣赏、红酒品鉴;喜欢运动、结交志趣相投朋友的,亦可选择社交舞、扬帆出海等活动。通过几天相处,参与者的友谊亦慢慢建立起来。 秋爽时分、海风凉凉的,为平日忙碌的工作带来不一样的生活,在这类轻松社交场合,我除了把握机会与内地同事跟进业务外,亦对他们社交文化有更深刻体会。 以年龄成就排辈份 此外,「你每月收入几多?」这问题在内地亦相当普遍,毋须惊讶,其实他们只想了解香港生活水平如何,就像香港人到上海、北京问楼价一样普通不过。 在内地,对称呼亦有一点讲究,如这类论坛,所牵涉的题材可能十分广泛,随时有商界以外的来宾,若遇上文艺界、教育界或所属范畴有成就的朋友,宜称呼对方做「老师」。 早前一位来自苏州的客户来港参加我们的活动,她本身是位着名的苏绣艺术家,活动上大家便称她为老师了。而对一般朋友、熟人,或长辈对晚辈,才会直呼其姓名;反过来的,就该按礼仪尊称,遇上年纪较大的,便尊称为「先生」。 遇上初次碰面的女士又怎么办呢?相信读者都知道,在内地「小姐」可解作从事风月场所的女性,所以应先问对方的名字,如对方留学归来,便以英文名字称呼。 专业资格助开话题 在论坛上,不少参与者亦询问我有关取得特许财务分析师(CFA)资格的经验。在香港,金融从业员多拥有CFA资格,算很普遍;但在内地,你可别小觑这个资格他们觉得这是专业的表现,大可帮你打开话题,助你突围。 |
|
文章刊登于《iMoney智富杂志》2011年10月1日 | |
页首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