招商永隆银行主页    | English
妙谈打开话匣子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

「上期提到在饮宴场合如何才能敬酒得宜,今期谈内地的社交文化,谈如何沟通。日前母公司在深圳举办了一场「青年精英财富论坛」,大会共邀请了20多位私人银行客户的子女出席,他们约20多至30多岁,大多海外留学归来,有些刚出来做事,有些刚接管家族生意,性格都很平易近人。

这五日四夜的活动,均为这些客户子女度身设计,包括「家族企业的上市之路」、「如何在家族事业中发挥第二代的作用」及「青年精英的社会责任」等讲题,让这些新一代「掌门人」,既可筹划未来如何接班家族企业,亦培养责任心、调节心态以延续企业生意。

除了论坛外,活动还加插一些高品质的生活体验,例如艺术品欣赏、红酒品鉴;喜欢运动、结交志趣相投朋友的,亦可选择社交舞、扬帆出海等活动。通过几天相处,参与者的友谊亦慢慢建立起来。

秋爽时分、海风凉凉的,为平日忙碌的工作带来不一样的生活,在这类轻松社交场合,我除了把握机会与内地同事跟进业务外,亦对他们社交文化有更深刻体会。

以年龄成就排辈份
不知读者有没有试过被人直接问及年龄?在内地,被问年龄千万不要觉得尴尬,今次论坛我被人问起最多的是:你几年?」(即你那年出生),起初我也呆了,不知如何回答,心想:「我已算是老大姐了,不用问吧。」。但后来明白,他们其实是想弄清楚辈份,看看当中谁是老大,以兄弟姊妹相称,较容易打成一片。

此外,「你每月收入几多?」这问题在内地亦相当普遍,毋须惊讶,其实他们只想了解香港生活水平如何,就像香港人到上海、北京问楼价一样普通不过。

在内地,对称呼亦有一点讲究,如这类论坛,所牵涉的题材可能十分广泛,随时有商界以外的来宾,若遇上文艺界、教育界或所属范畴有成就的朋友,宜称呼对方做「老师」。

早前一位来自苏州的客户来港参加我们的活动,她本身是位着名的苏绣艺术家,活动上大家便称她为老师了。而对一般朋友、熟人,或长辈对晚辈,才会直呼其姓名;反过来的,就该按礼仪尊称,遇上年纪较大的,便尊称为「先生」。

遇上初次碰面的女士又怎么办呢?相信读者都知道,在内地「小姐」可解作从事风月场所的女性,所以应先问对方的名字,如对方留学归来,便以英文名字称呼。

专业资格助开话题
至于闲聊时谈甚么好呢?内地客户都爱谈地方城市的热门民生或时事话题,例如这次活动,参与者便问我对香港楼市及股市的看法。有时亦会遇到一些较深入问题,如1997年后香港的变化等。

在论坛上,不少参与者亦询问我有关取得特许财务分析师(CFA)资格的经验。在香港,金融从业员多拥有CFA资格,算很普遍;但在内地,你可别小觑这个资格他们觉得这是专业的表现,大可帮你打开话题,助你突围。

所以,有关时事、经济、专业的话题,最好事先做做功课,一些意想不到的话题如年龄和收入等,亦需事前作心理准备。
文章刊登于《iMoney智富杂志》2011年10月1日
页首